你是一位愛錶之人嗎,你想要一個高檔而又價格合理的手錶嗎?那你是來對地方了,本站是仿牌手錶愛好者的購物天堂,本站提供各類高端名牌手錶,時尚手錶,情侶手錶,防水手錶,都提供零售和批發--twatchmall.com
熱門搜索:勞力士 Rolex浪琴 Longines歐米茄 Omega萬國IWC
當前位置:高仿手錶 > 新聞中心 > 手錶的發展史 鐘錶的曆史演變
所有分類
扫描LINE二维码
扫描微信二维码
手錶的發展史 鐘錶的曆史演變

鐘錶是計時器的一種,在鐘錶發明以前,我們的先輩已經開始利用各種方法來度量時間。比如,依據太陽光線的位置判斷時間的日晷,使用沙子的流動記錄時間的漏鬥,也有人把它們叫做“太陽鐘”和“沙鐘”。但是這些不屬于“鐘錶”概念的範疇,因為鐘錶計時的原理是通過能夠產生振蕩周期的裝置來計算時間。 

有關鐘錶的發展曆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一、從早期天文計時器中逐漸脫離;二、從大型的報時鐘向微型化過渡;三、腕錶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運用。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早期的天文計時器
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經講述出段一被淹沒了六個世紀的曆史。他說當西方的鐘錶在1 7世紀初進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它們裝配的“擒縱機構”的雛形已經出現在600年前的中國。公元1088年,我國宋代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觀測儀器――“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巨型機械裝置。高約12米,7米見方,分為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
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運轉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髒部分,計時報時、動力源都在這一層中。因為天象的運轉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而通過機械結構實現時間的運行就必須有能夠形成時間間隔的裝置,這樣便出現了早期的“擒縱機構”。 

這個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在世界鐘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制錶大師、古董鐘錶收藏家,鐘錶曆史學家矯大羽先生首倡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鐘錶史――鐘錶是中國古代五大發明之”的觀點。

獨立運轉的機械鐘

14世紀初,位于歐洲的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國的教堂等建築物上出現了機械報時鐘,因為報時鐘的運行需要持續的動力來源,所以當時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繩索懸掛重物,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帶動一系列機構的運轉。此時大型的機械鐘主要采用“機軸擒縱機構”(VergeEscapement),或者叫做“疆狀輪擒縱機構”(Crown-wheel EScapement),主要的組成部分由一個形似西方王冠造型的“冠狀輪”作為擒縱輪,它的凸齒與“機軸”上的兩個“擒縱片”相咬合,而充當“調速器”的是兩端裝有重物的“擺杆”,它位于“機軸”的頂端。這個時期具有代錶性的鐘,包括,意大利人Giovanni de Dondi(1318-1389)于1364年左右在帕維亞(Pavie)建造的天文鐘,1386年建立的英國Salisbury教堂鐘以及1389年制造的法國Rouen大鐘等等。 

在15世紀中期由于發明了鐵制的發條,這樣就使體積龐大的鐘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鐘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459年,法國制鐘匠就為查理七世制作了第一個發條鐘。1510年,德國人Peter Henlein(1480-1542)制作了發條鐘,1525年左右,JacobZech也制造了具有均力圓錐輪(Fusse) 裝置的便攜式發條鐘。在16世紀時期,法國的制鐘中心位幹Blais和Strasbourg等地區。 

1583年,意大利人加利略(Galileo,1564-1642)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荷蘭科學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在1656年應用加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的鐘匠Salomon Comer制造成功第一個擺鐘。1658年, Ahasuerus Fromantee在英國也制造了擺鐘。惠更斯在1675年再一次發明了“游絲”,這樣就形成了以游絲作為裝置的調速機構,它為制造便于攜帶的懷錶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條件。

錶的出現以及發展
早在15世紀後半期,在意大利已經出現了有關錶的記載,這主要是由于發條的發明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到了16世紀初,在法國和德國也有錶的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德國的“紐倫堡蛋”(Nurnberg Egg),它具有卵狀的外觀造型並且只有一根時針。實際上這個時期所謂的錶,主要是指運用了發條動力以及機軸擒縱機構的小型計時器但是它們已經形成了懷錶的雛形。16世紀中期以後,隨著金屬擺輪的出現,它作為調速裝置逐漸代替了早期位于機軸上的擺杆,所以在17世紀制作的早期錶中,我們已經能夠見到機芯內轉動的擺輪裝置。